Search

許多針對肌骨症狀的處置方案
最好的建議多會回歸到「運動治療」
面對醫療眾多排山倒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許多針對肌骨症狀的處置方案
最好的建議多會回歸到「運動治療」
面對醫療眾多排山倒海而來
建議病患開始運動的趨勢中

「親愛的教練們,你們準備好了嗎?」
有多少訓練專家能被醫療系統所推薦?
還是我們永遠被貼上標籤
「練到都受傷、越練越嚴重?」

還是我們永遠要被有運動習慣、會舉重
有能力考運動證照的醫生與治療師給取代?

運動訓練並非你會做重量、有肌肉就好
更不是你擁有某些證照就能理解
然而~會不會有很多體適能從業人員
能力其實不如預期,真的值得被取代?

運動治療跟運動訓練最大的差異
在於前者目的在解決肌骨症狀
後者在於強化肌骨能力

疾病端裡的運動訓練
是要導正錯誤模式、去除代償
建立起正確神經肌肉收縮序列

在訓練端
我們是要在無痛無症狀的情形下
累積個體對多元動作的操控力
並且增加生理機能來對應所需做工

如果你想走到運動治療端
並不代表你能執行治療
而是藉由運動作為媒介
協助強化或平衡化個體能力
進而改善肌骨系統問題
因而獲得「類治療」的成效

要做到這點
你必須累積你對人類科學的根基
並有跨領域解讀異域語言的能力

一般訓練多半在補強人體面對生活中
操作肌骨、身心系統來面對挑戰的能力

多數的教練心中只有「肌肉」
卻忽略了肌肉不只大小或質量
還必須考慮到人體多元做工的能力

面對選手或會員常問我的問題
「老師!練這要幹嘛」
我最常的回答就是
#把這個能力練起來放在口袋裡
#因為你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天會用到

意外多發生在未知中
如果能幫會員多準備些額外的身體能力
自然能讓個體更趨向自由端

下表就在表達動作操作的自由度
我們要幫助會員累積更多使用身體做工的能力
目標讓會員在面對做工要求時
能有眾多能力可以選用

或是像王偉全醫師在自己的Podcase
(對!他的播客很棒,不聽你會後悔)
https://hubbub.top/show/1867635
所提到的「動作恐懼症」(kinesiophobia)
因為疼痛導致人類對執行做工的選擇變少
反而出現單一結構過勞或因沒有替代選項而崩解

訓練的目的有很多
這都訓練專家能深入著墨、協助個體的部分

既然身為訓練專家
你有沒有能力面對訓練時
示範正確動作、給出具體建議、給予嚴格監控
適時調整強度、給予替代選項、強化心情與自信

訓練是一門專業
不是跨領域考過一張證照就能取代
更非自己天天嚕鐵、扛重就能解決

訓練者!
請做出自己的價值
請累積自己的深度
請廣泛提升知識能力

這樣~才能讓訓練變成一份專業
而非廣告、行銷、宣傳與網紅

#BelieveTraining
#玩人體
#玩骨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